台北,词义为“台湾之北”,原本指称台湾北部地区,后来仅止于使用在城市意义上的「台北」。
由于历史影响,台湾原住民语对于台北的称呼亦有取自闽南语或日语者。后者如达悟语Taihok、前者如阿美语称Taypak。
一般而言,「台北」这个称呼依照世代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包含范围。20世纪初之前,台北的聚落范围只包含所谓的「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及台北城,即现今的台北「旧城区」;即使是1960年代所称的「台北」,仍旧狭义地指称包括大安区、松山区、大同区、中正区、中山区与万华区在内的台北旧市区。然而由于旧城区逐渐没落,商业重心与市政核心移至台北东区,以及大量来自于台湾中、南部的外来人口聚居于周围卫星市镇,今日所称的台北,有时泛指包括台北市、台北县甚至是基隆市在内的大台北地区,总人口达676万人,若再加上邻近的桃园县则可达867万人。不过就行政区划而言,「台北」通常仍指台北市。
台北可能指下列几个意思之一:
台北市,又简称作北市;
新台北市,又简称作新北市;
大台北地区、台北都会区,为台北市、新台北市和基隆市三者统称,有时也合称为北北基、台北基隆都会区(Taipei-Keelung metropolitan area);
台湾北部地区,包括基隆市、新台北市、台北市、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以及宜兰县。但更常用的名称是北台湾或是北部;
台北城,清朝在台北建立的古城或是台北府城。
台北市位于台湾岛北部,台北盆地的中央,四周与台北县挨着。是全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为台湾第一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