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景点 > 北京 > 颐和园 |
颐和园 |
我对“颐和园”的修改 |
 |
|
|
|
|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总面积约290公顷,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分3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旅游区。全园以西山群峰为背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
颐和园(Summer Palace)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乾隆继位以前,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区到香山公园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她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面积290万平方米,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最有特色的是园内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烘托园林整体的美。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清朝时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 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 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
展开查看所有 |
|
 |
|
颐和园周边景点 |
 |
鸟巢 |
更新于04月11日 |
 |
故宫 |
更新于04月11日 |
 |
北京 |
更新于04月11日 |
|
展开查看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