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四大菩萨
普贤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大乘经》载:“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华严经?清凉疏》曰:“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像。”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现在峨眉山的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登绝顶。
普贤菩萨的梵文音译是三曼多跋陀罗,也有意译为遍吉的。
普贤为梵语,中文为遍吉,普贤是梵语“漫多跋陀罗“的音译,《华严大疏》云:”体性周遍日普。随缘成德日贤;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又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一切佛的理德、行德,与文殊菩萨的智德、证德相对,也就是代表德与行。德,据说普贤菩萨有延命之德;行,即普贤菩萨发的十大行愿,故菩萨的尊严号是“大行普贤”。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慎静重莫若象,所以菩萨喜欢象。白象是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因此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手执如意。
六牙白象者,是菩萨的无漏六种通,牙有利用神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污,故称为白,以“六牙”象征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痛、宿命通、漏尽通。而《普贤观经》则说:“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进如意、慧如意),《宗轮论》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或乘白象,或自化白象,座下柔顺而有力的“六牙白象”象征其德。
据佛经说,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再加上佛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普贤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也就是说他代表“德””和“行”。德,据说普贤有延命之德;行,据说普贤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尽力。所以,他的尊号是大行普贤。
文殊、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普贤主持定德门,文殊主持智慧门,表示如来教化,行解并进,定慧双修。普贤与文殊,象征成佛要有信有解。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解
相传普贤在中国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嵋山,其中有万年寺(晋代始建时名普贤寺),寺中所塑普贤像是有代表性的法像:普贤坐在大象背负的莲台上,手执如意;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莲座上。